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聚焦->政府资讯->建言议政
体味双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7年09月27日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我们可以外出旅游,也可以赏月畅饮桂花酒,但莫忘了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庆节的意义非比寻常,它是我们缅怀历史,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的时间节点,是国的节日;而中秋节则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义:思乡、思人及家人团圆等。游子们无论身处何地,缘于对“团圆”的眷恋,都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家的节日。家与国的节日相连,是一种美妙的巧合,可以启迪我们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触摸和人生追求,它世代流淌,绵延不绝,凝聚成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原动力。说起“家国情怀”,何止万语千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从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胸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从容适变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相依,天下皆然,而家又是由人组成的。因而,国、家、人三者的关系是休戚与共的。“国”与“家”的交融,给了从“家”中走出的每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的理由。

那么,如何让人们秉承传统,更好地体味双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呢?

逐渐引导人们的节日体验进入到精神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上已经超过了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水平。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传统的叙事方式与群众喜好间的“最大公约数”,在传统文化、爱国爱家的理念,让群众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人们过节从看重物质感官体验的层面,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节日体味上来。

节日的仪式感不可或缺。仪式感是春节的辞旧迎新,是清明的祭奠祖先,是端午的烹鹜角黍,是中秋的阖家团圆。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就少了隆重的氛围,少了引人入胜的载体。过去传统节日味道浓郁,很大程度上是仪式的功劳。因此,恢复、新设一些与节日相关的仪式,是提高节日魅力的举措。比如国庆的升旗和阅兵仪式,就很能提高国人的自豪感;中秋围绕月亮所进行的拜月等仪式,就会使人明了中秋节的来历,明了为什么要拜月、吃月饼。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节日多一些时代的因子。

家国情怀的传承还需要身体力行。“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仅仅知道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不够的,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从古人的情怀中寻找精神之“钙”,只有将自己的“根”深扎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使理想之树充分汲取思想精神的养分,生长得更加茂盛;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与时代主题契合,古为今用,才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国家的强大昌盛,最终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靠的是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在双节期间体味家国情怀,应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滋润。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