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聚焦->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地方
四川:90后“第一书记”的“脱贫经”
来源:      2017年12月11日 

  如今的仁果上村,一眼望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笔直的道路连接村子和317国道,通村公路的两旁,花台、路灯一应俱全……当年的贫困村变为一个富足安康的村寨。

  仁果上村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仁果乡,村里的“第一书记”黄鹏鑫是个“90后”气象工作者,被村干部、村民亲切地称为“小黄书记”。三年前,黄鹏鑫从甘孜州气象局来到仁果上村,立“工匠心”、下“绣花功”,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揣在心中,带领和帮助仁果上村的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大步前进,用汗水和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今年,这位“小黄书记”被四川省委表彰为“贫困村优秀第一书记”。

  一年时间,村貌焕然一新

  “刚到村里时,可以说是一片茫然,不知该做什么、从何做起。”黄鹏鑫回忆,仁果上村留给他的最初印象是地域大、产业弱、基础差。刚开始,他夜里辗转无眠,思考扶贫切入点。

  扶贫工作首先要了解实情,找准突破口,黄鹏鑫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早到晚跟着包村干部、村长满村跑,从村民家里有几口人、几亩地,再到有几个孩子在读书、有几个残疾病人,事无巨细都一一登记在册,建立了详细的贫困户信息台账。

  这套最基础的台账正是他在仁果上村脱贫致富路上撒下的第一粒种子,期待有所收获。黄鹏鑫知道,要使贫困户脱贫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首要的。

  2016年以前,全村仅有一个取水点,供应全村65户群众的生活用水。黄鹏鑫联系水利部门争取管道3.2千米,带领村民投工投劳,挖掘管道、饮水入户,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发挥好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率作用。黄鹏鑫与村干部结合实际制定了“三个一”支部运行模式:坚持每月10日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商讨支部工作;每月20日组织党员进行学习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每月底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对接甘孜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仁果上村建设通村公路1.03千米,联系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推进庭院整治、风貌改造、改厕改厨等一系列村民住房环境整体改造,村貌焕然一新。

  “咱们村一年前可不是这样,当时没有平整的路,没有安全饮水,更没有干净整洁的住房,村子四处都是断壁残垣,连一片‘多余的’绿色都看不到。一年间,村里变化巨大,不可同日而语。”村委会主任自豪地说。

  扶贫措施,不再千篇一律

  有了基础,如何帮助仁果上村的贫困户增收致富又成了黄鹏鑫的心头大事。他带着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户中进行调查摸底,在了解到村中有约30人从事木工、木匠工作后,建立手工木工经营合作社的想法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

  建设资金是一个大问题。思前想后,黄鹏鑫打起了自己“娘家人”的主意——寻求派出单位甘孜州气象局的支持。州气象局得知情况后高度重视,由局领导带队的工作组专程进行实地考察,衔接合作社建设情况,援助仁果上村4.5万元用于启动建设;同时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争取到产业扶持周转金15万元,投入到合作社后期的建设当中。

  合作社的建设资金有了着落,紧接着就是运营模式问题。黄鹏鑫借鉴其他地区村级合作社的先进经验,采取合同责任承包制,由合作社带头人进行承包经营,每年为村子支付两万元的承包费。这样不仅提高了产业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也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问题解决了,黄鹏鑫又将目光放到了贫困户家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生友是“9+3”裁缝专业毕业的学生。但她空有技术,一直苦于缺少发展资金、无渠道经营,因此家庭经济收入一直上不去。

  2016年初,在黄鹏鑫的帮助下,生友一家申请了两万元低息贷款用于生产经营。通过一年的努力,生友和丈夫利用这笔资金做裁缝相关生意,净收入就达1.5万元,再加上护林员、农业种植的收入和政策性补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6643.61元,远远高于3100元的人均纯收入标准。

  几年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黄鹏鑫带领村干部为群众发放2100斤黑青稞种子,建立70亩黑青稞种植基地、300亩“康青八号”青稞基地、200亩马铃薯基地、20亩蔬菜基地;配合农技人员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村民播撒种子,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带领村干部一起疏通堵塞已久的灌溉渠道1100余米,提升灌溉效率……

  目前,仅农业种植收入这一项,仁果上村贫困户平均收入就达8300元。

  脱贫攻坚措施告别了千篇一律,脱贫方法做到精准到户、因人而异,这就是“90后”书记的“脱贫经”。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