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聚焦->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论点
让创新发展的理念入心化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
国务院办公厅 翁啟文
来源:紫光阁网      2017年08月31日 

  根据安排,我在此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向大家汇报和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

  一、对系列重要讲话的总体认识

  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作出了相关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序言中有一段话“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贯穿着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这一段话,高度凝练概括了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容、作用和意义,对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刘云山同志在今年中央党校2017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要把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必修课”,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刘云山强调,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关键在深刻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科学方法论。在谈领导干部要如何落实学习成果时,刘云山指出,要把学习成果体现到政治能力的提高上、主观世界的改造上和领导水平的提升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离不开对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轨迹的理解。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一手抓从严治党,一手抓国家发展,全党上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推动国家发展新的动力。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先士卒,自我表率,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雷厉风行的打虎拍蝇,敢于硬碰硬,真刀真枪,严厉惩治腐败,集中整饬党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又有春风化雨的各类教育活动,并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开创了党建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赢得了党心民心。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真抓实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引领发展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发展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指明发展路径,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先进的发展理论体系。在完善的顶层设计之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包括金融、投融资体制、国企、房地产市场等各项改革工作推进均在深水区直击,找准了关键节点发力,积极而不失稳妥,取得了显著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系列政策措施,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痛点问题,逐步显效,宏观经济趋稳向好;国防和军队改革克服重重阻力,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历史伟绩;“精准扶贫”开辟了脱贫攻坚的新局面,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务实举措使老百姓的获得感与日俱增;“一带一路”风生水起,多边外交、主场外交成果丰硕,中国国际声望与日俱增,令世人瞩目倾心。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成就非凡。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指引。而系列重要讲话也一篇篇形成于这5年的伟大实践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经受了检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对创新发展理念的学习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博大渊深,我还处在最粗浅的学习阶段,只能勉力选取较为熟悉的领域,就创新发展理念谈谈自己的学习和认识。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阶段的经济社会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是动态变化的,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从技术的革新到产业的应用,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变迁。而当下,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可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迭代之快,让人经常有恍如隔世之感。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百强企业,转眼间就被淘汰,给人强烈震撼。就连新鲜出炉的世界高科技产业界的宠儿,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特斯拉公司,随着新型石墨烯电池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或许也将面临风光不再的挑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创新变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当今的世界大势,创新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国家创新战略,明显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继奥巴马政府提出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口号,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确保其在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之后,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制造业本土回归”战略,以空前的强度招引中国等制造业大国的企业到美国投资建厂,工厂设备全部使用美国本土生产的工业智能机器人,牢牢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前夕的历史机遇。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4.0”战略,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革命,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日本已开始实施由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到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产生了大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韩国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进程中强大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作用,投巨资建立本国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库,像三星、现代这样的公司也站到了全球产业价值链条的顶端。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生产体制的变革和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崛起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主要是依靠增加资金、劳动、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带动的,长远来看,不可持续。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态,经历着结构、动力、体制政策环境的转换。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时不我待,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乘势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发展,可以说只要谈经济工作,必讲创新。比如,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这是中央首次把创新放到了和改革同等重要的核心位置。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如何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大家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2015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在2017年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在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通篇演讲,13次讲到“创新”。

  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等,构建了支撑创新发展的政策生态体系。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主张,出台了包括围绕互联网+、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创新创业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快速成长,推动旧动能转型升级。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迎来了历史大发展的春天,科学和科技工作者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则迎来了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科学技术真正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对比前后两个“春天”,前一个“春天”,我们处在计划经济转型时期,更多的是提升和凝聚了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共识;后一个“春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注重打破体制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束缚,打通科技创新融入经济发展的通道,让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新动能。前一个“春天”解决的是观念认识问题,在思想层面有根本性突破;后一个“春天”解决的是体制机制问题,在操作层面有根本性突破,也是观念认识的再升华再突破。可以说,尽管时代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春天”有不同的形态,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创新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共同选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三、对创新发展理念的几点发散思考

  创新发展是党和国家在历史关键时期的重大发展抉择,既是理念升华,更是路径突破。认识清楚后该怎么办,对此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让创新发展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们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用了4个字概括,“爬坡过坎”,这一描述非常精准形象,我理解:“坡”指的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世界经济周期和国内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我们更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得用“爬”的状态,换挡减速而行;“坎”指的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风险隐患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等,这是前行中的一道道阻碍,通行时难免会有震荡,但再难也得“过”。“爬坡过坎”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转换,原有的一马平川、加速快行的状态,要因地势的变化而调整,行进状态要转换,前行动力要转换,要用更高技术含量的驾驶和动力才能通行。因此,当前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创新发展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新动能的培育靠科技创新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同时,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是并行割裂的,新动能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新动能必须接地气才有生命力,而旧动能所代表的传统产业就是培育新动能的肥沃土壤。促进新旧动能融合发展,新动能作用于旧动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旧动能因新动能注入,加快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创新发展是连接新旧动能转换的枢纽,是两者互融共生的关键。

  (二)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播种机和扩散器。创新发展的星星之火要成燎原之势,需要相应的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创新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更为创新发展提供燎原的势能。对许多地方而言,当前创新发展还处在破题阶段,首先需要的是创新的启蒙和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寓于经济活动中的思想动员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动和推进,顺应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潮流,在经济发展意义上,它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相匹配的价值理念,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将创新活动引入实际价值创造的产业活动,并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方位支撑,释放社会创造活力;在社会发展意义上,它打破了创新活动的精英专属,使创新创业成为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许多年轻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获得公平发展机会,通过创新创业改变命运。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推动了科技、教育、就业、工商、户籍等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场正当其时的思想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其长远意义必将随着创新发展的深入逐步显现出来。我在德州市挂职工作3年,这方面感受非常真切而深刻。2014年我们引入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36氪”、“天使街众筹平台”等资源,动员支持了一批有转型创业愿望的二代青年企业家,采用众筹方式发起设立了鲁西区域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梦空间”,为当地创新创业进行示范引导。近2年的实践,成效明显,“创梦空间”先后入驻创业企业达200多家,获评山东省明星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涌现了一批优秀创业企业。这其中,绝大部分创业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既不211,也不985,没有高学历,没有大背景,只有一颗创梦之心,坚韧执着。他们的创业项目接地气,创新有针对性,有实际的产业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比如,由几位当地农村家庭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创办的“生鲜通”平台,针对餐饮业采购痛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重构餐饮业采购端传统流程,使其更加智能化、便利化、秩序化,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率,很快赢得了市场认同,并拿到了天使投资。“创梦空间”也在不断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与先进创新区域(比如中关村)合作进行“接力孵化”,创业者在一线城市优化团队、融资、核心技术等资源,在“创梦空间”低成本试验在三线城市落地的商业模式、硬件产品产业化、地方团队组建等,以期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制。德州的创新创业实践,让我更加坚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必将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要将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要实,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让创新成果在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中形成价值。如何做到创新要实?我想,就是要从创新的方向、路径、措施等多维度落实。以我挂职工作的德州市为例,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当地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资源分散等情况,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王阳明讲“以无为本,勇以成之”,身处变革时代,唯有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居弱图强,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我们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尝试探索三线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提出了“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工作思路:从企业技术需求出发,抢抓外部创新资源,依托创新型金融体系作支撑,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新通道,吸聚各类人才到德州创新创业,使科技成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其核心就是“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新通道”,并围绕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起能够诠释创新发展内在逻辑的服务体系。我们认为,产业活动的一线在工厂车间,创新活动在工厂车间更能直接创造产业价值,要把车间作为创新的主战场,以车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科技创新,再辅之以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尤其是分配制度创新)来放大科技创新的效应,使新动能在车间生根发芽壮大。我们发动市县乡三级科技工作人员充当技术经纪人的角色进到车间,摸排整理企业技术需求,并与国内大院大所、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国外科研机构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对接,利用创新引导基金等金融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车间转化,提高转化效率和效益,同时搭建各类平台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的相关服务。应该说,3年多的探索逐步见到了实效,2016年德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山东省17个城市的排位由过去的第13位跃升为第6位,近3年的增速也一直保持在全省前3名。

  (四)创新发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排他性,未来创新发展的区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经济领域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会愈加显现。对比先进城市在创新领域群雄竞起,你追我赶的态势,欠发达地区过去实行的单纯学习先进、亦步亦趋的跟随战略和对接先进,进行产业梯次转移的发展模式,再难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甚至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都很困难。而创新发展真正成势,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需要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切实转型到创新发展上来。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组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区域竞争加剧,创新发展对地方政府组织经济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发展的谋划,创新体系的构建,创新资源的配置,前期都需要地方政府在处理好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强力作为,强势推进;同时要有学习革命的自觉和魄力,克服路径依赖、本领恐慌对创新发展的“傲慢与偏见”,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又需要地方政府改革创新,不断因应形势,深化“放管服”,尤其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松绑体制机制的束缚,为创新项目落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创新发展释放更多的活力。在这一紧一松之间,需要掌握好平衡,也需要把握好节奏,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更需要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思维,把用户(政策对象)体验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改进工作的落脚点,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法,甚至是以融入式调研等方式,让用户(政策对象)参与产品(政策)设计,准确获取需求,快速响应,相关政策可能没有先例,没有参照,存在风险,应当允许试错,大胆推出,并在实践中找出Bug(错漏),不断优化,快速迭代,才能满足某些领域创新发展快速推进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思想宝库,学习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学习是基本的履职要求,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永无止境。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