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交流评论->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来源:紫光阁网      2017年11月02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同志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党一切胜利的根本

  “在一起”三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由少数精英组成的选举团队,而是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征途中,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紧密地和最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政党的发展历程看,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就是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同甘共苦奋斗的历史,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是形成和发展、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百姓富裕,高举起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真理,启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帮助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认清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认清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和前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承担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执政的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一方面使党获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国家权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创造幸福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党犯脱离群众的错误,而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严重、最危险、最致命的错误。为了防止这种危险,早在取得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于是,毛泽东语重心长、满带希望并满怀信心地要求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两个务必”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做好执政条件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

  1956年,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党的“八大”总结了我们党执政7年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及时提出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避免个人专断。这些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反映了群众意志,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使所有的共产党员在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方面无时不处在一种强大的自觉之中。然而,“八大”的正确主张并未能坚持下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 “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又一新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创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党的群众工作建立在了与群众关系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党的群众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提出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二、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经验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任何政党都是与特定的群众基础相联系的,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只不过这种关系有实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才使我们党从小到大不断进步,才使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到新的胜利地不断发展。

  第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虽然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但共产党的党群关系是自政党产生以来最为独特的。共产党的党群关系不是少数精英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关系,而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这是因为,共产党不是在资本主义议会体制内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一开始就同群众有密切联系。因为共产党不是在议会体制内产生的,它的存在就只能靠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离开了本阶级和人民群众便无法生存。因此,工人阶级政党要联系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党群关系, 毛泽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有过清晰的定位,那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90多年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第二,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早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领导方法。这个决定标志着群众路线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了全面的阐发,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同时,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的章程。

  第三,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目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点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第四,在工作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而外,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跟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每个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二者是一致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就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表现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

  第五,在制度上构建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需要党的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认识和判断,而党的作风则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最具显著特征的依据。“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需要有制度的支撑。在具体制度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机制,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把作风建设寓于党的制度建设中,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习近平同志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记者见面会上对人民群众所作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党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要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必须高扬“以人民为中心”执政大旗。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讲话的一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这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任何政党都是与特定的群众基础相联系的,任何政党都有党群关系问题,只不过这种关系有实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才使我们党从小到大不断进步,才使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到新的胜利地不断发展。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们一定牢记共产党人党群关系的这一特点,紧紧地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第二,致力于发展,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所谓的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因而我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安排,都是为了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经过全党努力,当前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精神面貌是好的。但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虽然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变,党的具体工作可以变,但党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我们要把历史上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并结合新的形势,做好群众工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四,不断深化改革,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的改革如果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17年就有39年的历史了。39年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垄断的体制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改革面对的问题主要已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利益主体以不复存在。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所谓的“全面”,强调的是改革不是一个或几个方面、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事情;所谓的“深化”,强调的是改革不是浮游于表面的、或到哪一层面就适可而止的事情,而是要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利益复杂,既是对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又是对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一个新的考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有的人不是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置党性党纪于不顾,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影响到社会,必然造成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群众的阶层分化越明显,提出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也就越明显。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整个社会的向心力不够、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目的不明确。如果说我们通过38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经济建设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今天引起注意的就是社会群体的碎片化开始显现。任何一种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基本共识,那是不可能的成功。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的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使改革实现全面的向纵深的推进。

  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凝聚改革动力和社会向心力的最大公约数。但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如何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以执政党的理念看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大规模利益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动,使受影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群体。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更体面地生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