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交流评论->理论研究
周跃辉:以新发展理念推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来源:紫光阁网      2017年12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

  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产生和消灭之中。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观点。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强化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契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并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遵循。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自身演化的逻辑还没有走完,隐含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显现,经济低迷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矛盾特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魂”,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新发展理念的贯彻程度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成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的新难题也日趋严峻:一方面传统工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行,亏损严重;另一方面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互联网+”等新业态份额较低,不足以弥补传统行业下降的影响。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牛鼻子”就在创新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意味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解决好结构失衡的问题,要更加注重从实现资源均衡配置中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长远账、算整体账,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条件。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前,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落脚点。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衷。事实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全体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有总量性、全球性、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增长动力的“青黄不接”,新旧产业出现“快打慢”现象。因此,要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互联网+”,深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资源的供给力度。

  以科技创新推动创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双创”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化解经济社会各种风险,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累积甚至集中暴露的时期。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有可能中断,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化解各种风险的体制机制,尤其要特别注重经济风险的化解。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周跃辉)

·相关导读